日期:
來源:長春紫名都裝飾收集編輯:admin
拎包入住,曾是精裝房的一大賣點,近年也很受購房者歡迎。近日,有媒體爆出,安信品牌地板有的批次甲醛釋放量超過合同約定標準5倍,長期使用會威脅健康,而不少大鱷級的開發商都在使用安信地板,此消息讓不少購房者重新考量精裝房敢不敢買。
有裝修業內人士向記者報料,精裝房對外公布的裝修標準普遍是實際成本的3倍,不能在人工上省成本只能在材料上動手腳,精裝房質量參差不齊。業內呼吁,規范精裝房市場,亟需出臺行業標準。
現狀
精裝房占市場兩成多
“哪些樓盤不是精裝的啊,我現在只想看毛坯房。”20日,一名計劃近期購房的市民曹女士告訴記者,最近一直在看房,本來覺得精裝房也不錯,交房就能入住不用再花幾個月時間裝修,不過這兩天看到安信地板的報道后,就打消了這個念頭。“還是自己找裝修公司裝修放心,要是出問題可是影響一大家子的健康。”
隨后,記者從青島搜房網數據監測中心了解到,截至20日,房源較多的在售樓盤有323個,其中,精裝修項目有71個,占到約22%,主要集中在市區住宅項目。
樓市分析人士張百忍介紹,早在2002年,建設部就出臺了《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》,推廣住宅精裝修,逐步取消毛坯房,不過現在看,精裝房僅占到兩成左右,推廣難度可想而知。“精裝房的推廣離不開住宅產業化、科技化支撐,因為精裝修技術難過關,讓多數開發商望而卻步。”
張百忍分析,精裝房推廣起來難還有一個原因,“做精裝修意味著主體竣工后建設周期還要延長四五個月,無疑會延緩資金周轉速度,很多開發商更愿意盡早賣房回收資金。”
問題
裝修標準普遍夸大3倍
一名裝修裝飾行業的資深人士任先生透露,他所在公司曾經給多家開發商做過精裝業務,一般開發商對外宣傳的裝修標準其實往往比實際成本夸大3倍。
“像是對外報價1500元/平方米的裝修標準,我們給他們做的實際成本也就500至600元/平方米。如果裝修成本在900元/平方米,那開發商就會對外宣稱是2700元/平方米的標準。”任先生介紹,這在裝修行業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。
對于每平方米500多元的裝修成本,裝修出來的房子質量會不會過關,任先生說,“這么跟你說吧,人工成本是絕對不能省的,現在好的工人很難找,這部分錢是沒法壓縮的,一般人工成本就要超過300元/平方米,那你就可以想象材料會什么樣的了。”
此外,任先生還透露,平時家庭裝修會先做設計,再選擇材料,而精裝修房子為了降低成本,則會先去市場選擇最便宜的材料,然后根據材料進行設計。
一家房產項目的銷售總監稱,精裝房偷工減料、以次充好現象非常普遍,不少開發商在精裝修宣傳中也有很大水分。“在購房合同中,一些能明顯看得到的部位如家電、廚衛等會明確品牌,但是更多看不到的部位的材料卻沒有詳細約定,也很容易讓購房者忽略,而留下質量糾紛隱患。”
維權
業內呼吁出臺行業標準
一名驗房師陳先生稱,從他為業主所做的驗房經歷來說,精裝房出問題不少,地板質量不過關、陽臺漏水、廚衛產品出故障等問題最多。而出現問題后,業主想討說法卻很難,“合同靠不住、售后服務不靠譜,開發商和裝修公司互相扯皮耍賴很難維權。”
張百忍告訴記者,精裝修房屋面臨的投訴逐年增多,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精裝修標準,法律上對精裝房消費者保護的武器較少。
據了解,建設部早在2002年就出臺了《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》。目前全國市場除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極少數城市外,其他地方精裝修的普及率非常低。
由于上述細則只是參考性規范意見,不具備強制性規范的法律效力,沒有一個統一的精裝修行業標準,很多開發商在開發精裝修項目時,往往對裝修施工企業聽之任之,有一些家裝企業為了降低成本,不惜偷工減料、粗制濫造。
業內人士呼吁,目前最為迫切的是出臺住宅精裝修有關標準。在還沒有相關標準情況下,購房者簽訂購房合同時需要就精裝修的材料、品牌、保質期等內容與開發商在購房合同中詳細約定,才能有效維護權益。
有裝修業內人士向記者報料,精裝房對外公布的裝修標準普遍是實際成本的3倍,不能在人工上省成本只能在材料上動手腳,精裝房質量參差不齊。業內呼吁,規范精裝房市場,亟需出臺行業標準。
現狀
精裝房占市場兩成多
“哪些樓盤不是精裝的啊,我現在只想看毛坯房。”20日,一名計劃近期購房的市民曹女士告訴記者,最近一直在看房,本來覺得精裝房也不錯,交房就能入住不用再花幾個月時間裝修,不過這兩天看到安信地板的報道后,就打消了這個念頭。“還是自己找裝修公司裝修放心,要是出問題可是影響一大家子的健康。”
隨后,記者從青島搜房網數據監測中心了解到,截至20日,房源較多的在售樓盤有323個,其中,精裝修項目有71個,占到約22%,主要集中在市區住宅項目。
樓市分析人士張百忍介紹,早在2002年,建設部就出臺了《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》,推廣住宅精裝修,逐步取消毛坯房,不過現在看,精裝房僅占到兩成左右,推廣難度可想而知。“精裝房的推廣離不開住宅產業化、科技化支撐,因為精裝修技術難過關,讓多數開發商望而卻步。”
張百忍分析,精裝房推廣起來難還有一個原因,“做精裝修意味著主體竣工后建設周期還要延長四五個月,無疑會延緩資金周轉速度,很多開發商更愿意盡早賣房回收資金。”
問題
裝修標準普遍夸大3倍
一名裝修裝飾行業的資深人士任先生透露,他所在公司曾經給多家開發商做過精裝業務,一般開發商對外宣傳的裝修標準其實往往比實際成本夸大3倍。
“像是對外報價1500元/平方米的裝修標準,我們給他們做的實際成本也就500至600元/平方米。如果裝修成本在900元/平方米,那開發商就會對外宣稱是2700元/平方米的標準。”任先生介紹,這在裝修行業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。
對于每平方米500多元的裝修成本,裝修出來的房子質量會不會過關,任先生說,“這么跟你說吧,人工成本是絕對不能省的,現在好的工人很難找,這部分錢是沒法壓縮的,一般人工成本就要超過300元/平方米,那你就可以想象材料會什么樣的了。”
此外,任先生還透露,平時家庭裝修會先做設計,再選擇材料,而精裝修房子為了降低成本,則會先去市場選擇最便宜的材料,然后根據材料進行設計。
一家房產項目的銷售總監稱,精裝房偷工減料、以次充好現象非常普遍,不少開發商在精裝修宣傳中也有很大水分。“在購房合同中,一些能明顯看得到的部位如家電、廚衛等會明確品牌,但是更多看不到的部位的材料卻沒有詳細約定,也很容易讓購房者忽略,而留下質量糾紛隱患。”
維權
業內呼吁出臺行業標準
一名驗房師陳先生稱,從他為業主所做的驗房經歷來說,精裝房出問題不少,地板質量不過關、陽臺漏水、廚衛產品出故障等問題最多。而出現問題后,業主想討說法卻很難,“合同靠不住、售后服務不靠譜,開發商和裝修公司互相扯皮耍賴很難維權。”
張百忍告訴記者,精裝修房屋面臨的投訴逐年增多,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精裝修標準,法律上對精裝房消費者保護的武器較少。
據了解,建設部早在2002年就出臺了《商品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實施細則》。目前全國市場除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極少數城市外,其他地方精裝修的普及率非常低。
由于上述細則只是參考性規范意見,不具備強制性規范的法律效力,沒有一個統一的精裝修行業標準,很多開發商在開發精裝修項目時,往往對裝修施工企業聽之任之,有一些家裝企業為了降低成本,不惜偷工減料、粗制濫造。
業內人士呼吁,目前最為迫切的是出臺住宅精裝修有關標準。在還沒有相關標準情況下,購房者簽訂購房合同時需要就精裝修的材料、品牌、保質期等內容與開發商在購房合同中詳細約定,才能有效維護權益。